一款美化伊拉克戰爭的游戲已下架12年,但最近又被噴爆了
最近一個名叫 CAIR 的穆斯林權益組織發布了一份聲明,呼吁微軟、索尼和 Valve 趕緊把《費盧杰六日》(Six Days in Fallujah)這款 FPS 游戲給下架。大致是譴責它異化了穆斯林的形象,同時又美化了美軍的戰爭暴行。
老實說這也不算什么新鮮事,歐美的游戲和影視行業,經常會塑造形象刻板的亞洲人、斯拉夫人或者阿拉伯人 —— 毛子一定得暴力兇狠,亞裔就得是瞇瞇眼黑幫,穆斯林兜里肯定揣著炸彈,學術界早有《伊斯蘭恐懼癥研究期刊》之類的文獻抨擊這種現象。但《費盧杰六日》的問題是,很多美國人都看不過眼了。

對于不了解這款游戲的人來說,它是 Atomic Games 在 2009 年推出的一部作品,由 Konami 發行,描述了 2004 年 11 月美英聯軍在伊拉克費盧杰打的一場非常艱難的巷戰。
官方對它的描述值得玩味:“盡管伊拉克戰爭備受爭議,但并不意味著它缺乏充滿犧牲和勇氣的非凡故事。”結果廣大群眾一看覺得奇怪:不對啊?當時在費盧杰不是弄死了大概 800 個平民,還使用了白磷彈這種不太人道的武器嗎?犧牲是有了,哪來的勇氣?

第一批對《費盧杰六日》捅刀子的是“盟友”英國人,比如一位名叫 Tim Collins 的軍官提到:“如果沒法在全球范圍內封禁這款游戲,至少在英國也得禁掉……回想在費盧杰發生的事情,它顯得太沒同理心了。”游戲亮相后的短短一個月內,媒體記者、反戰組織,甚至有不少美國軍人都站出來反對。
彼時群眾的抵制可以說頗有成效,Konami 的一位發言人在接受《朝日新聞》采訪的時候表示,公司的電子郵箱已經被塞爆了,既然美國市場對這款游戲有如此大的意見,強扭的瓜不甜,我們也沒必要頭鐵發行。接著 Atomic Games 的員工被裁掉一大半,從 75 人銳減到 12 人,剩下的還只是善后團隊。

但 Atomic Games 的首席執行官 Peter Tamte 顯然沒有死心,在 2016 年又成立了發行公司 Victura,找到開發商 Highwire Games 開始重新包裝《費盧杰六日》,打算在 2021 年卷土重來。
然而,即使事情已經過去了 12 年,人們依然沒能忘掉這款游戲的負面形象。

《費盧杰六日》兩度引起眾怒的原因,我覺得首先應該從宣傳方面來看。
Peter Tamte 聲稱做游戲前采訪了一個近百人的團隊,其中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員、伊拉克平民、伊拉克抵抗分子,戰爭歷史學家和高級軍事官員。如此豐富的素材本應整理出一個較為客觀且符合歷史的故事,但《費盧杰六日》的主旨卻是培養玩家的同理心,與“艱苦參戰的美軍士兵”產生共鳴。

有人認為這種加害嫌疑者轉變成受害者的論調非常奇怪,一位黎巴嫩裔的游戲開發者最近就把事情說得很直白:“海軍陸戰隊員沖進城市殺了一堆人,我還應該去同理他們么?”
還有人指出了更深入的問題:“新聞媒體用了幾十年的時間,在詆毀阿拉伯人的同時,為美國對中東的攻擊辯護,讓美國人接受 2003 年入侵伊拉克的事實,仿佛這是一種公正、道德和不可避免的行動。”
事實可能確實如此,半島電視臺在費盧杰戰役打響時,曾報道過傷員和死者堆滿的醫院。美國陸軍反而稱這家阿拉伯世界的電視臺被抵抗分子控制,他們利用平民傷亡的鏡頭取得輿論優勢。
但根據獨立記者,以及紀錄片《距巴比倫 500 英里》(500 Miles to Babylon)和《通往費盧杰的路》(The Road to Fallujah)來看,海軍陸戰隊的狙擊手有向救護車開火的跡象,似乎是想要阻斷這座城市的救援。

就連曾參與這場戰爭的美國退伍士兵 John Phipps,都批評《費盧杰六日》不關注伊拉克平民的情況,因為制作方曾在采訪中表示“得保證游戲玩起來有意思,沒有玩家會關注這個”,但他們官網的宣傳卻并非如此。
John Phipps 說到:“許多伊拉克平民本不需要死,也完全沒有意義,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應該在那里……美國媒體非常不愿意把美國士兵描繪成敵人或壞人,但在那種情況下,我們確實就是。”

很大程度上,《費盧杰六日》的開發團隊被認為和美軍有利益關系,游戲一度被視為征兵廣告。
因為 Atomic Games 很早開始就有一個部門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開發訓練工具,當時和參加第二次費盧杰戰役的士兵走得很近。作品的靈感,也是有一批海軍陸戰隊員戰后歸來,提到想要根據自己的經歷制作游戲,所以才有了這個項目。通過這些人的口述來制作內容,完全可以想象立場會偏向哪邊。
從游戲內容的角度來看,一部分任務塑造了美軍保護平民逃離城市的高尚形象。但另一方面卻不能完全掩蓋那些難以啟齒的行徑,比如 Atomic Games 前設計師 Nathan Cheever 構思關卡的資料,有一份顯然來自于海軍陸戰隊強迫戰俘拆炸彈的事件,對方一旦失敗就會灰飛煙滅。

有些事情可以以小見大。《衛報》曾經描述了一個場景,費盧杰女子 Nihida Kadhim 邀請一位記者去她家,指著鏡子上美軍留下的英文問到:“他們是不是在罵人?”
她沒猜錯,因為上面寫著“GTND 的伊拉克和伊拉克人”。

持反對意見的當然也存在,比如《福布斯》的撰稿人 Erik Kain,這位老哥最有名的事跡大概是和同事爭論“《只狼》該不該有簡單模式”。他指出游戲就是游戲,有一定藝術加工很正常,很多人還沒玩過就開噴,而且《費盧杰六日》有被過度解讀的跡象,反倒可能被政治團體借著事頭當槍使。
如今掌舵這款游戲的開發商 Highwire Games 表示,希望通過展現“真實的場景”讓人們對這場戰役有一個全新視角。但總的來說,抨擊《費盧杰六日》的核心,是人們擔心從平民傷亡中提取出來的英雄主義故事,會塑造“白蓮花版本”的美軍入侵伊拉克,放大美國海軍陸戰隊是解放者的概念。
這種擔心是必要的嗎?可能只有當游戲真正推出時才有個定論了。
轉載聲明:本文來源于網絡,不作任何商業用途

全部評論


暫無留言,趕緊搶占沙發
熱門資訊

來自韓國3d建模師 yeonghee cho 的《魅魔succubus》,...

現有的繪畫手法分類你都認識那些?

cg王氏教育學費多少錢?

《八月未央》豆瓣評分4.0、讓人三觀崩塌的年度爛片?...

天賦與努力并存的漫畫家loundraw作品欣賞

王座杯福利 | 參與就有獎,一起瓜分25000元現金大獎吧!...

王座杯人氣獎投票即將開始!請準備好你寶貴的1票~...

【游戲設計】游戲角色動作設計

一組風格獨特的插畫,來自巴西藝術家Raysa Fontana!...
